本來小弟不想第三次拿《非誠勿擾》來討論,但近日見袁彌明、甚至Florence都對《非誠勿擾》在香港票房失利這現象感到困擾時,我認為這該當成一個文化現象來談。
正如我和我朋友,都完全不明白崖上的波兒,與成龍霸王洗髮液cross over後居然被認為好笑(我並不認為好笑),或者TVB居然仍然生存至今一樣,實在的問題在哪裡?我個人的看法是,香港人鑑賞能力出了問題!
我並不認為美國很多電影很高明,正如《馬利與我》,這套把原著改了一大半的電影(小說是Happy Ending,但電影並非Happy Ending),只是一套典型的美國肥皂劇式電影,但別人肥皂劇也好,至少還在認真探討現代人生活取捨問題(當然不要指望比得上《Revolutionary Road》)。但香港的電視劇,你能告訴我《珠光寶氣》在探討什麼問題嗎?這套劇居然捱到五十多集,果真搵戲嚟做的天下奇聞!
香港長期以來,只懂死讀書的教育最大的惡果,就是造就了一群學歷很高,但鑑賞能力缺乏的傢伙,記者可以連《Valkyrie》的歷史典故係乜都唔知(1944年暗殺希特拉果場政變,香港有幾多人知?因為中文譯名太爛,小弟決定不會在博文中採用中文譯名),令大量劣質歌手、電影、劇集居然仍然有一定市場,這也是最令人氣結的地方。
我認為香港不只需要在教育課程中加入通識教育,更要基本美學教育。X光社四處橫行、《家有囍事》之類爛片復活等連串事件,根本在反映香港文化已腐爛透頂,不知怎救。
延伸閱讀:
林忌:華爾基利.女武神行動
袁彌明:非誠勿擾
後話:Revolutionary Road是改編自Richard Yates同名經典名著,值得在入場前或後拿原著文本來讀。今年頗多電影建基於歷史或文學作品,像之前本博客介紹過的《奇幻逆緣》,是改編F. Scott Fitzgerald在1921所寫的短篇小說,不過《奇幻逆緣》把背景或故事改得極為緊要,近乎重新寫過。我個人認為,可以對照電影與原著兩個文本,但實際上,電影是一部重新創作的故事,只不過骨架相若,《奇幻逆緣》原故事文本,可在這裡閱讀。
http://en.wikisource.org/wiki/The_Curious_Case_of_Benjamin_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