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不敢動筆寫《海角七號》,因為我經常用政治方式閱讀電影,把一套講情電影用政治方式解讀,我恐怕很多人都指我是一個囧人。但由金馬獎的獲獎名單、香港人有些對這套片的不公評語,以至近日中國不讓《海角七號》在當地上映的「皇民化爭議」,我覺得有些事,我仍是要解釋一下,所以小弟將這篇文歸入台灣政治的欄目。
1. 我一向認為,要了解當代台灣政治藍綠紛擾之源,《悲情城市》是必看,現在我會加入《海角七號》。中國人或許視日本人為殺父仇人,但台灣人所受的日本管治,以至台灣人與日本人之間的交往和感情,與中國本土的情況很不同。如果中國人只懂隨便指責台灣人親日,而完全不了解日本人與台灣人之間的關係,這根本是徹底不負責任。
2. 將《悲情城市》和《海角七號》併合來看,大家會明白何解傳統本省人一貫親日的原因。日本是他們相處多年的親人,而中國人來了就殺殺殺殺殺,你會認同日本還是中國?這根本只是人之常情。
3. 無可否認,《海角七號》是民進黨上台背景下拍的片,如果新聞局由親藍的人主導,根本不會撥出五百萬新台幣輔導金拍攝這套描述跨越六十年台日之情的電影,藍營不是每一個都像馬英九,知道台灣人的感情和歷史。所以今年金馬獎,將大獎都給了《投名狀》,我完全明白台灣人那種不服氣。若我是台灣人,都會認為《海角七號》才是最佳電影,不是有濃重中國背景的《投名狀》。
4. 如果中國政府不是有心製造中台仇恨,我建議最好把這套片出現的政治味道通通視而不見,事實上,不少人不知當中的政治脈絡都很感動。就算有政治味道也好,中國共產黨有責任讓民眾知道,台灣本省人何以親日。如果中國政府在字幕動手腳,或要求刪節,就乾脆不上好了,反正台灣市場,台灣人民己經用四億多新台幣投了肯定的一票。
延伸閱讀:
年糕料理館:[糕館共筆] 如果你叫胡同八號!
由上述的文章,大家可以看到金馬獎結果背後,以及《海角七號》片中,台灣人的憤怒。不過,香港研究台灣的人,願意站在台灣人角度看問題的太少了。